各位老铁,今儿个咱聊聊赵本山 —— 这位当年一上春晚,全国老百姓就守着电视等的 “小品王”。还记得他说过的那句 “如果观众还愿意看我这张老脸,我会奋不顾身” 不?结果话音刚落没几年,他就从春晚舞台彻底消失了。这事儿之后,网上的传言那叫一个多,能编出一本厚厚的故事集,比东北大秧歌还热闹。有人说他身体垮了,扛不住了;有人说他跟宋丹丹闹掰了,没搭档了;还有人扯到范伟身上,说俩人掰了没法演了…… 这些说法听着有鼻子有眼,可咱细琢磨琢磨,全是漏洞。今儿个咱就掰开揉碎了唠,老赵当年到底为啥突然不登春晚舞台了?
一、先说说那些不靠谱的传言:听着像回事,实则全是瞎猜
1. “身体不行了”?转脸就去江苏卫视耍活宝
展开剩余92%最先传开的是 “身体说”,说老赵年纪大了,春晚排练强度太大,他扛不住。这话听着好像有点道理 ——2010 年他确实在排练厅晕倒过,脑溢血可不是小事,听说脑袋里至今还留着 11 根钢钉。那会儿大家伙儿都心疼他,说 “老赵该歇歇了,别这么拼”。可这说法有个致命的漏洞。2012 年他对外说 “因病” 缺席央视春晚,结果转头就出现在江苏卫视的春晚上。你猜怎么着?台上他又是钻桌子又是耍功夫,一会儿学老太太扭腰,一会儿跟搭档插科打诨,嗓门亮得能穿透电视,活力四射得像个小伙子,哪有半点儿病恹恹的样子?
台下观众拍着手喊 “再来一个”,他还笑着说:“只要你们爱看,我就接着演!” 你说邪门不邪门?总不能说在央视身体就突然垮了,到了地方台就立马满血复活吧?这逻辑压根说不通啊。后来有知情人爆料,老赵那阵子确实得按时去医院复查,但平时走路带风,跟徒弟们排练到半夜是常事儿,有时候还会亲自下厨给大伙儿做东北菜。说白了,身体是有点小毛病,但绝没到 “演不了” 的地步 —— 真要是动不了,江苏卫视那台晚会他咋能撑下来?
2. “跟宋丹丹闹翻了”?人家俩好着呢
第二种传言更离谱,说老赵退出是因为宋丹丹不愿意跟他搭档了,没了黄金搭档,他就撑不起来了。这话要是让宋丹丹听见,估计得笑出声。宋丹丹在好几个访谈里都明明白白说过:“赵本山是我特别敬佩的艺术家,跟他合作特别舒服,不用费劲儿。” 她还说当年俩人合作《昨天今天明天》,光排练就磨了一个多月,老赵一点架子没有,改台词改到半夜,还请大家去胡同里吃烤串,烤腰子管够。
再说了,宋丹丹最后一次跟老赵在春晚合作是 2009 年的《不差钱》,可老赵 2010、2011 年还接着上春晚呢,跟小沈阳、王小利他们搭档的《捐助》《同桌的你》照样火得一塌糊涂,收视率噌噌往上涨。要是真因为没了宋丹丹就退出,那这时间线也对不上啊。说白了,宋丹丹后来不上春晚,是她自己想歇着。她自己都说:“每年为了一个小品熬得脱层皮,头发一把一把掉,不值当,我想多陪陪家里人。” 人家俩是好聚好散,哪来的 “闹翻” 一说?真要是闹僵了,宋丹丹能在公开场合这么夸老赵吗?
3. “范伟跟他掰了”?这都八竿子打不着
还有人把矛头指向范伟,说俩人闹矛盾,范伟不跟他合作了,老赵没了好搭档才退出。这说法更是没谱儿,纯属瞎编。范伟在采访里提到老赵,从来都是客客气气的:“赵老师当年带着我,给了我好多机会,我能有今天,得谢谢他。” 俩人后来确实合作少了,但那是因为范伟想往影视圈发展,想试试不同的角色 —— 从《即日启程》到《一九四二》,再到后来拿金马奖,范伟走的是实力派演员的路子,这是个人选择,跟啥 “深仇大恨” 一点不沾边。
更关键的是,范伟 2005 年演完《功夫》之后,就很少上春晚了,比老赵退出早了快十年。要是真因为范伟,那老赵早该退出了,犯不着等到 2012 年啊。再说了,老赵后来跟小沈阳、宋小宝他们合作,不也照样出好作品吗?所以这说法,纯属无稽之谈。你看,这三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,其实全是站不住脚的猜测。那问题来了 —— 既然身体、搭档都不是原因,到底是啥让这位 “小品王” 放下了春晚的舞台?
二、真正的原因:2012 年春晚来了位 “改革派” 导演,风格不合才是关键
要说真正的答案,得从 2012 年说起。那一年春晚换了位新导演,叫哈文,是个特别有想法的年轻人,一上任就放话:“要给春晚来个大改造,让它既好笑又高级,还得有国际范儿!”哈文觉得,春晚不能光想着逗观众笑,还得有文化底蕴,有时代感,得让年轻人喜欢,也得让外国人看着觉得 “中国春晚真洋气”。这理念听着挺时髦,但跟老赵的艺术风格,简直是南辕北辙。
老赵的小品,走的是 “接地气” 路线。演的都是村里的大爷大妈、集市上的小贩、工厂里的工人,说的都是大白话,逗乐的招儿也实在 —— 不是拿自己开涮,就是演点家长里短的糗事。比如《卖拐》里的 “忽悠”,把范伟忽悠得晕头转向;《相亲》里的老两口拌嘴,一句 “你这智商,基本告别自行车了”,全国家喻户晓。这些故事,全是老百姓身边的事儿,看着亲切,听着得劲儿。可在哈文团队眼里,这种风格有点 “土气”,不够 “高级”,离他们想要的 “国际范儿” 差远了。他们觉得,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得有 “深度”,得 “雅俗共赏”,不能光靠 “土味包袱” 逗乐。矛盾就这么悄悄埋下了。
1. 第一次碰壁:《狭路相逢》被毙,老赵栽了跟头
2012 年,老赵带着新小品《狭路相逢》去参加春晚审核。这小品讲的是俩邻居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儿吵架 —— 张家浇花把李家的被子弄湿了,李家又把张家的花盆碰倒了,最后俩人吵着吵着,发现是误会,还一起帮社区办了联欢会。本子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,包袱抖得挺响,排练的时候工作人员都笑翻了,连保洁阿姨都凑过来看。老赵本来信心满满,觉得这么接地气的本子肯定能过。结果哈文团队看完,眉头皱得紧紧的,说:“笑点太单一,都是老一套的家长里短,没深度,跟春晚的调性不合。”
这话可把老赵急坏了。他连夜召集团队改剧本,加了新角色 —— 比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,来社区做志愿者,用新观念化解了俩邻居的矛盾;还换了新包袱,加了几句当时流行的网络用语。改了一稿又一稿,熬得眼睛都红了,连吃了三天泡面。可最后,这小品还是被彻底拒之门外,连修改的机会都没给。这是老赵上春晚二十多年来,头一回栽这么大的跟头。他后来跟身边人说:“不是咱演得不好,是人家觉得咱的东西‘上不了台面’了,嫌咱土。” 那种委屈,估计只有他自己能懂。
2. 第二次冲击:《好人赵大海》还是没过,彻底心灰意冷
2013 年,老赵不服输,又带着新作品《好人赵大海》来了。这次他吸取教训,特意在本子里加了不少正能量元素 —— 主角赵大海是个热心肠的退休工人,帮邻居修水管、带孩子,还组织社区老人跳广场舞,最后大家一起办了场 “社区春晚”,热热闹闹的。他觉得这回总该符合要求了吧?既有生活气息,又有正能量,还跟 “春晚” 主题呼应。结果哈文团队还是不满意,说:“主题是挺好,但不够亮眼,没什么记忆点,撑不起春晚的场子。”
又是几轮修改,老赵把能加的时髦词儿、新段子都加上了,甚至让徒弟们在台上跳了段当时流行的骑马舞 —— 就是鸟叔那首《江南 Style》,小沈阳穿着花裤子,扭得别提多逗了。可最后,这小品还是没能登上春晚舞台。连续两次碰壁,让这位 “小品王” 彻底心灰意冷了。他明白,自己的喜剧风格和春晚想要的新方向,已经拧不到一块儿去了。他后来跟赵本山传媒的人说:“咱不能为了上春晚,把自己的根儿给丢了。老百姓喜欢的是咱那股子土味儿,是咱演的那些身边事儿,改没了,还叫啥赵本山?还不如不演。”
就这样,2013 年之后,老赵再也没登上过央视春晚的舞台。不是他不想演,是他不想为了迎合别人,丢了自己的艺术初心。
三、离开春晚不是结束:他在别处照样发光,老百姓照样喜欢
不过你别以为老赵离开春晚就沉寂了。恰恰相反,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,好的艺术在哪儿都能扎根,老百姓喜欢的东西,永远有市场。辽宁卫视春晚成了他的新舞台。每年他带着徒弟们演的小品,照样逗得全国观众哈哈大笑。2014 年那个《买单》,他演个抠门的饭店老板,跟宋小宝、小沈阳斗智斗勇 —— 宋小宝想蹭饭,小沈阳想偷懒,老赵一会儿装糊涂,一会儿抖机灵,最后那句 “钱乃身外之物,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—— 但咱也不能乱花,得省着点”,成了当年的流行语,连我家楼下卖菜的大爷都学着说。
台下观众拍着巴掌喊 “还是老赵演得地道”“这才叫小品”,这说明啥?老百姓对真实、接地气的艺术,需求从来没断过。央视春晚不要的 “土味儿”,在地方台照样受欢迎。更重要的是,他把精力放到了培养新人上。本山传媒出了多少响当当的名字?小沈阳从春晚一夜成名,后来开演唱会、演电影,《大笑江湖》里那句 “别太放肆,没什么用”,火遍全国;宋小宝的 “海燕呐,你可长点心吧”,成了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梗,连小孩都会模仿;丫蛋那亮嗓子,一开口就能镇住场子,《青藏高原》唱得比专业歌手还带劲儿。这些年轻人,都带着老赵那股子接地气的劲儿,把东北喜剧的根儿续上了。
还有《乡村爱情》系列,连拍了十几部,成了多少人的 “下饭剧”。刘能和赵四掐架,谢广坤折腾全家,王老七闷头干活,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,看着就像发生在隔壁村。有网友说:“每年不看几集《乡村爱情》,就不算过年。” 这其实就是老赵一直坚持的 —— 艺术得扎根在生活里,得演老百姓看得懂、喜欢看的东西。现在你去东北,随便问个大爷大妈,都能跟你唠半天《乡村爱情》,说 “刘能这季又作啥妖了”“赵四的街舞又进步了”。这就是老赵的本事,他能把生活里的小事,变成让人笑、让人感动的艺术。
四、唠唠心里话:艺术家该坚持个性,还是适应平台?
老赵的故事,其实给咱提了个醒:当艺术家的个性和平台的要求不合时,该咋办?
有人说:“平台那么大,艺术家就该委屈点,适应平台。” 可你想过没有,要是所有艺术家都为了迎合平台改得面目全非,那艺术不就成了流水线产品?就像饺子,都做成一个味儿,还有啥意思?老赵要是为了上春晚,把自己的 “土味儿” 改成 “高级感”,那他就不是赵本山了,老百姓也不会喜欢他了。也有人说:“艺术家就得有骨气,宁可不演也不能丢了自己的根。” 这话有道理,但也不能太绝对。艺术也得跟着时代进步,完全不变,可能会被年轻人嫌弃 “老掉牙”。比如老赵后来也让徒弟们学网络用语,学流行舞蹈,就是想跟年轻人接轨,但他没丢了 “接地气” 的根儿 —— 这才是聪明的做法。
其实最好的办法,是多给点选择。就像现在,有人喜欢春晚那种大气精致的风格,看歌舞、看魔术,觉得热闹;也有人就爱老赵那种接地气的幽默,看小品、看《乡村爱情》,觉得亲切;有人追着看综艺节目里的新段子,也有人守着老小品反复回味。这种多样性,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。老赵用自己的经历证明了,真正有生命力的艺术,不怕换个舞台。他离开的只是央视春晚那一个平台,但他的作品、他的风格,早就刻在观众心里了。现在你随便问个中年人,谁不能说出几个他的小品名?谁不能模仿几句他的经典台词?“忽悠,接着忽悠”“这个可以有,这个真没有”,这些话早就成了咱生活里的一部分。
五、说到底,老百姓爱的是那份真实
最后咱聊聊,为啥老赵的小品能火这么多年?为啥他离开春晚这么久,大家还惦记着他?
因为他的艺术里有 “真”。他演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,不是西装革履的精英,就是咱身边的普通人 —— 是村口下棋的大爷,是集市上卖菜的大妈,是工厂里上班的工友。他说的不是那些听不懂的大道理,不是那些装腔作势的 “高级话”,就是老百姓自己的心里话 —— 是家长里短的唠叨,是柴米油盐的算计,是邻里之间的温情。他逗乐的方式,也不是靠贬低谁、挖苦谁,而是带着点自嘲,带着点生活的智慧。比如《不差钱》里,小沈阳说 “人这一生可短暂了,有时候跟睡觉一样,眼睛一闭一睁,一天过去了;眼睛一闭不睁,一辈子过去了”,这话糙理不糙,多少人听了心里一动,琢磨着 “得好好过日子”。
现在的娱乐圈,太多人追求 “高级感”“国际范儿”,把作品弄得花里胡哨,又是特效又是流量明星,可离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。看那些节目,就像吃一顿豪华大餐,看着好看,吃完没印象。这时候再想想老赵的小品,就像喝惯了各种饮料,突然喝到一口井水,觉得特别解渴 —— 因为它真实,它懂老百姓。所以啊,赵本山退出春晚这事儿,不光是一个演员的选择,更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们对文化的需求 —— 我们既需要那些大气磅礴的 “大餐”,比如春晚的歌舞、杂技,感受国家的文化实力;也离不开那些接地气的 “家常菜”,比如老赵的小品、《乡村爱情》,感受生活的温度。
至于那些满天飞的传言,其实都不重要了。重要的是,那个能让我们在除夕夜笑出声的赵本山,那个坚持把根扎在生活里的艺术家,用自己的方式,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温暖的记忆。每当过年的时候,翻出他的老小品看看,还是能笑得前仰后合 —— 这就够了,你说对吧?
发布于:江西省大牛证券-短期股票配资-低息股票配资-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