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,全球三大主要“反派”国无疑是德国、日本和意大利。然而,许多人并不清楚,在抗日战争爆发初期,纳粹德国其实曾向中国提供过不少帮助,特别是在军事方面。即便日本对中德关系颇为不满,德国仍坚持独立行动。那么,是什么原因让德国在抗日战争初期愿意支持中国?难道真的是德国良心发现了吗?
如果说德国真的是出于良心,那显然是不太可能的。实际上,中德关系的快速升温,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。那时的德国刚刚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,开始逐渐恢复国力。与此同时,欧洲各国由于相互制衡,开始放松对德国的控制,德国因此迎来了发展机会。
此时,德国加大了工业复兴的步伐,尤其是在军工行业的恢复上投入了大量精力。然而,要想恢复军工产能,德国急需大量的稀有金属,特别是钨、锰和锑。这些金属在德国国内的资源几乎为零。过去,德国依赖从苏联进口这些资源,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,随着法国与苏联关系的逐步加深,苏德关系开始降温,直到二战前夕才慢慢恢复。
展开剩余80%随着苏德关系的疏远,德国的钨、锰和锑的进口渠道遭遇了严重问题。与此同时,中国的湖南、江西等南方内陆地区却发现了大规模的钨砂矿,这对德国而言显然是个不容错过的机会。出于对苏联的反感,以及对类似压迫经历的共鸣,中德两国的关系自然得到了升温。
然而,德国与中国的关系并非单纯出于资源需求。德国支持国民党政府的背后,还有更深层次的经济和战略利益。在三十年代,德国对南京政府的支援可谓是空前绝后,甚至不惜白送装备给蒋介石,输送大量军事顾问。国民党政府接收了至少40万套德式装备来增强军力。
德国希望通过这种支持,确保中方能够稳住中国的稀有金属资源。特别是这些金属主要集中在中央苏区,如果南京政府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,这些资源将无法得到有效开采。而只有在有了强大军队的保障下,德国才能够顺利获得这些关键物资。
从中德之间钨砂出口的数据来看,我们能发现随着两国合作的深入,中国对德国的钨砂出口量逐年上升。特别是在1935年和1937年,这两个年份的出口量明显增加。而这两个时间节点,分别对应着两个重要事件——红军长征和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。这些数据揭示了两国关系的微妙变化。1935年,南京政府的支援是对德国的“回报”,而1937年则是南京政府向德国寻求帮助的标志。
然而,德国对中国的支援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在抗战初期,德国的支持逐渐消失,这其中究竟有何原因?对于德国来说,中国的重要性绝不仅仅是资源供应那么简单。中国也是德国潜在的市场。随着中德关系的升温,两国的贸易额也在逐年攀升。从1933年到1937年,贸易额增长了1.5倍!因此,德国与中国的亲密关系,实际上是与德国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。
最亲近中国的,并不是希特勒,而是德国的陆军部和经济部。这两个部门与中德关系的提升息息相关,正因为如此,当希特勒和纳粹党在德国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时,中德关系也逐渐变得复杂。德国对中国的支持,实际上是基于经济利益,而非真正的共同政治目标。因此,中德关系本质上是矛盾重重的。两国能否继续合作,关键在于南京政府在战场上的表现。
对于德国来说,最需要的三种稀有金属——钨、锰、锑——是支撑德国军工复兴的关键。如果中国无法保住自己的国家,那么德国在面对日本时也能够寻找到其他资源供应的途径。毕竟,日本同样可以向德国提供这些金属。而且,德国还期望进入中国市场,但一旦日本占领了中国,德国就能够通过与日本保持良好关系,间接进入这一市场。
更重要的是,德国对中国出口的最重要产品是军火。由于二战前夕德国急需大量军事装备,因此它在军事方面的需求已经非常紧迫。在这种情况下,德国中断与中国的合作,实际上是一种策略性选择。只要德国能够在欧洲取得成功,未来的市场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。
此时的德国,已经在计划吞并捷克和奥地利,同时需要日本的外交支持,德日联盟逐渐成型。因此,1938年陶德曼调停失败后,德国迅速承认了“伪满洲国”的存在,并在同年全面召回了驻华军事顾问。除了少数犹太裔军官外,所有德国人都被召回了德国。1938年夏季,德国全面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,甚至召回了大使。中德关系由亲密无间转变为冷淡疏远,两国的合作彻底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-短期股票配资-低息股票配资-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