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太宗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过度偏爱确实令人难以理解!作为一国之君,本应以社稷为重,却因个人情感而动摇国本,这种情况实在令人容忍。自古以来,帝王之家最忌讳的就是储君之位不明,而李世民此举无异于亲手埋下了祸乱的种子。他仿佛是在重蹈当年玄武门之变的覆辙,只不过这次角色对调,他成了那个可能被儿子们挟制的父亲。
细究起来,帝王心术往往如此矛盾。一方面要培养太子,另一方面又要扶持其他皇子作为制衡,这看似是帝王权术的精妙之处,实则暴露了其治家无方的致命缺陷。当长孙皇后在世时,尚能维系这个家庭的表面和谐;可一旦这位贤后离世,所谓的父慈子孝便成了天大的笑话。除了年幼的皇子,其他几个成年儿子几乎都走上了歧途,这难道不是李世民教育失败的明证吗?
平心而论,李世民的几个年长皇子原本资质都不差。李承乾天资聪颖,李泰才华横溢,李治仁厚稳重,可惜都被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政治博弈给毁了。若不是还有个李治勉强撑起大局,大唐的国运恐怕真要毁在这位英明神武的太宗手里。这就像个普通的糊涂父亲,把家业传给长子后,又觉得亏待了其他孩子,结果把好好的家业搅得一团糟。尤其是对长孙皇后所出的这三个儿子,李世民的偏爱与严苛都显得格外极端。若非李承乾自己作死,又是豢养娈童又是图谋造反,以李世民对嫡长子的重视程度,又怎会轻易废黜?
展开剩余42%然而储君之位关乎国本,岂能儿戏?作为太子,本应谨守本分。在皇帝面前,首先要明白自己臣子的身份。可以进谏,可以劝诫,但绝不能颐指气使。若要求皇帝必须听从太子的意见,那岂不是本末倒置、君臣易位?作为儿子,更要懂得孝道。父亲偏爱幼子本是人之常情,作为长子最该做的不是争宠吃醋,而是以德服人,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配得上储君之位。若能如此,即便不能完全消除皇帝的猜忌,至少能保住基本盘,让皇帝找不到废黜的借口。
纵观历史,兄弟阋墙几乎不可避免。弟弟妹妹们天然就会对长兄产生竞争心理,这是人性使然。但作为长子,要有容人之量。与其一味打压,不如静待其变。即便他们真的犯错,也要以兄长的胸襟给予改过的机会。这样的处世之道或许会让人觉得委屈,但请想想:普天之下,能有几人天生就拥有继承大统的资格?欲戴王冠必承其重,想要坐享其成而不愿付出代价,世上哪有这等美事?
发布于:天津市大牛证券-短期股票配资-低息股票配资-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