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一鸣
(第38期)
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,门楼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,所谓“门第等次”即为此意,故名门大宅的门楼建筑特别考究。门楼顶部结构和筑法类似房屋,门框和大门装在中间,大门外面置有铁或铜制的门环。门楼顶部有挑檐式建筑,门楣上有双面砖雕,一般刻有“紫气东来”“竹苞松茂”等匾额。有的门上匾额还显示出该房的姓氏以及祖先根在何处。如在霞浦霞南村“党章守护人”张人亚老家,有一家门额为“横渠派”的清代门楼,其中的“横渠”出自北宋哲学家张载,张载的四句话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简称为“横渠四句”。这可见这户是张姓人家;在大碶街道老贺村有一家被称为“花墙门”的清代建筑,其门楼匾上原有“鉴湖遗风”的砖刻,可见此贺姓的根在会稽且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后裔。因“鉴湖”又称“镜湖”“贺监湖”等。李白游越之时曾作有《对酒忆贺监二首》,有句云:“狂客归四明,山阴道士迎。敕赐镜湖水,为君台沼荣。” 贺知章归乡时 , 皇帝曾下诏 ,将镜湖剡川一曲赐于他 , 作为放生池。由此可见,“鉴湖遗风”其意更有贺知章后裔之意。
展开剩余82%01
老贺村花墙门
门匾最早起源自汉魏时期的门阀制度,“衣冠南渡”后的文化人把它作为崇尚祖训、铭记历史、注重家教、爱惜名节的文化传统带到南方,千百年流传了下来,这些门匾,保留着历史的厚重,讲述着岁月的故事,传达着房主的理念,并随着家族的繁衍世代相传。从这门匾下走出去的子子孙孙,无论走到天涯海角,都将受其激励,永远铭记。那么“鉴湖遗风”下的老贺村贺氏家族又会有什么故事呢?
今天的老贺村位于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以西 1.2 千米处,东临荣安花园,南为前宋村,西靠王隘村。原由楼下贺、高墩贺、石柱头(已拆迁)、槎浦碶(已拆迁)四个自然村组成。 花墙门位于老贺村的楼下,村民皆以贺姓为主,起先俗称贺家。明末时有一脉贺氏迁到村庄南面的前宋,是为新贺,遂称该村为老贺。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”四明狂客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这首诗脍炙人口,流传千古。而这北仑大碶贺氏正是贺知章的直系后人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,北仑区的贺姓有 1.5 万余人,大碶老贺、新贺(前宋村)为贺姓人口最多居住地,其后裔瓜瓞绵延,分居在新碶、霞浦、郭巨、梅山等地。境内的贺姓族人均出自大碶老贺村。
据贺氏家族口口相传,宋代末年,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长子的后裔贺时富,任职两浙转运司,驻宁波。见到定海(镇海)这边有渔盐之利后,从绍兴召来同族之人进行开拓,从此贺式族人纷至沓来并在高墩、石柱头一带迅速“开枝散叶”。至明万历年间,贺氏家族兴旺日甚,并且向老贺村以南不断扩展,同时与那里王、陈、周姓一起,逐步形成小规模的自然村落。农业社会,靠天吃饭,大家一起信奉“菩萨”保佑,于是,四姓先民挑选吉地建起了“罂头庙”,共同供奉北宋谏议大夫刘安世为菩萨,希望神能保佑百姓风调雨顺,鱼盐得利。故新贺家也称老庙跟贺家,今称前宋村。
02
贺氏老祠堂
康熙末年,贺氏族人于槎浦碶东 500 米处的石柱潭(头)建起境内第一座贺氏祠堂——贺氏家庙(后称老祠堂),供奉唐代大诗人贺知章为“老祖宗”,堂号名“明德堂”。坐落在石柱潭(头)南首,四周环河,南有“上宝桥”,东临“祠东桥”,东北是“池胜桥”,北连“乍浦桥”。全祠共有四十间,祠堂大门三间,屋顶上飞檐斗角,塑着双龙抢珠。大门上挂着一块白底黑字大匾,上书“贺氏家庙”,两扇大门绘刻着唐朝名将功臣秦叔宝和尉迟恭的大幅彩色画像。大门两旁的廊屋下悬挂着两块红色金字横匾,东侧是“解元”,西侧为 “会元”。到了嘉庆年间,进门前殿里悬挂起一块红色金字大匾,上书“兄弟翰林”,说的是贺氏迁湖南善化后裔贺长龄、贺熙龄兄弟俩考中进士入翰林。两旁分立四块硬脚牌,红底金字“肃静、回避”;两旁又分设古代兵器的刀枪架,有木制的长柄钢锤、长矛和长柄大刀,气派威武肃穆,前殿后面一座戏台。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,知章公生日那天,演戏三天,观众满祠,热闹非常。在后殿前梁下悬着一块黑色金字大匾,楷书大字“逸老堂”三字,“逸老堂”为贺知章的书房之名。其次悬挂一块蓝底金字的“明德堂”大匾。大殿两旁还挂满了数十块大匾,有进士、解元、贡元等。每年清明节和冬至节置办祭祖羹饭,清明一天,冬至五天,在后殿置办的冬至羹饭每天近百桌,贺家老祠堂姓贺的男性子孙,凭竹筹入席聚餐。在后大殿祖宗神位前的长形供桌上,还设置“五祀香宝”,用各种青铜祭祀礼器供奉祖先。特别在老祠堂门口,有别于一般祠堂庙宇门口的一对旗杆,而是设立有四对旗杆,这在当地是显得非常气派。
老祠堂于宣统二年(1910)创办明德学堂,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老祠堂被拆除。
(贺氏老祠堂大门侧面)
03
贺家新祠堂
聚居于老罂头庙之西的老庙跟贺家族人,于嘉庆十八年(1813)建造新祠堂,这在现仍存的贺氏“祭田碑”上有明确记载:“盖闻君子将营宫室,宗庙为先,我族宗祠向在石柱头,后以子姓繁衍,於嘉庆十八年间又创新祠一座。”新祠堂占地面积约有 1600 平方米。大门前有约 800 平方米的红石板广场,前设立石旗杆夹一对。前殿中门挂“贺氏家庙”黑底金字大匾,门厅与前后殿各五间,东西两廊各三间。门厅后有戏台。戏台石柱上有对联云:“鼓腹含哺,宛尔升平乐事;敲金戛玉,依然盛世元音。”不过规模与老祠堂相比要小不少。
新祠堂与老祠堂相对独立,各有族谱,其下有西房、大庙堂、老房下、本四房、宣山房等。贺氏家族人丁兴旺,子孙不断向附近八凤洋、新碶头,乃至梅山、舟山,镇海西乡一带发展。
抗日战争时期,江南独立中队领导人王博平成立王贺乡巡夜队,经费由乡公所筹集。口号是“锄奸抗日,保卫家乡”。部队驻地就设在这贺家新祠堂。
抗战结束后一段时间为新祠堂鼎盛之时,当时祠堂修葺一新,东首的河南桥(庙前桥)重修,桥栏桥梁焕然一新;重修新祠堂房谱,为东侧的贺氏养正小学捐资增添校服(童子军装)和军乐队设备。
今河南桥(2018年摄)
1994年,因为新祠堂前殿改成“老罂头庙”作为宗教活动场所,仅在前殿东首留了一间作为家庙纪念之地。贺品芳牵头作了祭龛,并托人写了贺氏家庙九十六辈行以及始祖贺知章公传略,以便贺氏族人寻根认祖。其中《贺氏九十六代行第诗》如下:
邦国朝廷锡士,兴王至圣师贤。孝友恩铭一本,慈祥庆集万年。节泰咸恒有象,寿禄位名均全。懋勉肇修人纪,诗书时衍家传。礼尚敬宗尊祖,学维守经逹权。敦厚聿崇厥德,显庸同绍其先。彝训嘉谋世继,丰功伟业辉联。俊彦克襄盛治,景卿永曜光天。
04
贺氏养正学校
贺氏养正学校(约1947年摄)
民国初年,遵照“礼尚敬宗尊祖,诗书时衍家传”的贺氏祖训,在当时“教育救国”的思潮影响下,族内事业有成的有识之士贺至嘉、贺祥生、贺连冠、贺云章等,共推贺祥生为校董。于民国六年(1917)在贺家新祠堂的东侧,老罂头庙之西南,捐资兴建了当时大碶境内颇具规模的贺氏养正学校。学校坐北朝南,临河而建,西侧紧靠贺氏家庙,与祠堂东门相通。正门前有二百多平方米的红石板广场,南有石砌埠头可通岩河上的乌篷船,大门上有白底黑色阳文楷体大字“贺氏养正学校”,两旁各有围墙二十余米。进入大门有一颗梧桐树,右侧是小操场,左侧教学楼为两层小洋楼,中厅门楼上有直径 1.5 米的时鸣钟,中门客厅陈列着各类名贵鸟类标本。教室间双层木板隔音。出教学楼东门是几千平方米的操场,周围有齐胸高的冬青树,间隔栽有芙蓉花、美人蕉等。操场上有篮球架、沙坑、秋千、跷跷板等设施。礼堂、教室、办公室是一排坐西向东的十一间平屋。学校共有六个班级,学生最多时有三百余人。
养正小学的校名一直保留到 1964 年,之后更名为“大碶公社中心小学”,校舍有所扩展。上世纪 70 年代初,“养正小学”更名为“前宋小学”;一九八六年下半年,前宋小学并入“老贺联校”,结束了养正学校办学 70 年历史。原校舍改为民居和厂房。
贺氏养正学校贺伍民毕业证书(1951年)
——·未完待续·——
来源:地方文献部
编辑:岑映 苏凡瑄
审核:陈芳芳
签发:许魁义
发布于:北京市大牛证券-短期股票配资-低息股票配资-10倍杠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